广西民办教育协会
“砥砺奋进的五年·广西民办教育风采”专题报道三  奋进中的广西外国语学院
时间:2017-09-25 来源:广西民办教育协会 浏览:

“砥砺奋进的五年·广西民办教育风采”专题报道


奋进中的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外国语学院坐落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前身是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将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广西外国语学院。

学校占地面积2315亩,校舍面积33万多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人,其中国外留学生310人。学校合理规划学科专业布局,开设应用型、外向型本科专业27个,涵盖了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和工学六大学科门类,突出东盟国家语种及应用特色,开设有英、法、西班牙、泰、越、柬、缅、印尼、老挝、德、韩、日、汉等13个语种是广西外语专业人数最多、语种最多的外语类本科高校。学校亚非语言文学获得广西重点学科项目立项,越南语专业是自治区级特色本科专业。泰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等5个本科专业是自治区级民办高等院校重点专业。

秉承“留住中国魂 做好国际人”的校训,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和接轨国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办学目标,弘扬“大爱”文化精神,学校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多学科协调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建设为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的应用型和外向型融合、特色鲜明的普通外国语本科院校。

加大教学改革,创新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高度重视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外语类本科高校的特色定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发展规划,以东盟国家语种专业群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创新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加强东盟国家语种专业群建设,探索构建学科交叉、专业交叉的东盟国家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主动为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服务。学校实施“三个融合”的教学模式:一是东盟国家语种与第二、第三外语深度融合;二是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深度融合;三是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深度融合。“三个融合”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前往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高校进行学分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许多学生毕业后留在语言对象国就业、创业。

加快推进外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学校实施“东盟国家语言入门”教学战略,编写适用于非东盟国家语言专业的东盟国家语种速成教材,积极推进“三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加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定位。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基础阶段学习转变为四年不断线学习;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授英语语法词汇知识转变为实践英语应用能力。实现“四个建立”,即建立适应大学英语新目标定位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评估标准;建立新型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大学英语与市场需求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后续课程的教材体系。

开辟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新市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学校借助广西沿海、沿边、沿江,毗邻粤港澳,相连东盟各国,交汇珠三角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探索就业创业工作新路径,服务中国—东盟经济建设,为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推进提供智力支持。

学校搭建多梯次学生实践平台,精准对接海外就业创业。学校利用国内外学生实践平台和校友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在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建立校友会或联络处,发挥校友的力量,帮助学校在东南亚地区的学子就业创业。2014年7月我校在泰国曼谷成立了广外泰国校友会。校友会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建立“广西外国语学院就业创业联盟”QQ群、微信群等形式帮助学弟学妹们就业创业,把毕业学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广外泰国校友会设在泰国曼谷汇煌区拉沙传比色路,这条路也被称为“广外一条街”,许多学生的创业实践在校友的互帮下起航。

持续支持海外学子就业创业,鼓励“走出去,留得下、干得好”。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和海外学子就业、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健全教学、就业、科研、团委、创业园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如外派教师定期为海外学子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每年通过校友会利用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组织毕业生欢度佳节,学校董事会、党政领导也多次亲自带领中层干部、教师代表到东南亚地区看望我校创业就业学子,为他们带去母校的亲切问候。

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特色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开放开发经济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学校办学在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上开设了以东南亚国家和欧美国家语言为主的外国语专业10个,以及多个面向东南亚国家为主体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打造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集群,如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东盟等国家语言文化专业集群、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台港澳的经贸管理专业集群、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地方社会文化教育的传播与艺术教育专业集群。

学校与东南亚国家、美国、加拿大等国家67大学合作,在课程衔接体系、学分互通互认、教学团队合作、教材编写出版、实践基地建设、科研立项等方面全面合作。学生第三年或第四年到目的语对象国学习实践一年或半年,选择回国就业或在国外就业,也可以留在国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形成了留学、就业、深造“无间断”“立交桥”式的创新育人机制。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开拓了境外就业市场,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学校增加东盟国家语种专业数量,引进人才,建设东盟国家语种专业教师团队,扩大学习东盟国家语种专业的学生规模,扩大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的规模,大东盟国家语种涉及的专业方向覆盖面,扩大东盟国家留学生规模。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2014-2015年中国本科教育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我校越南语专业在全国越南语专业排行第一,泰语专业在全国泰语专业排行第二。2017年9月,搜狐网公布《2015本科专业毕业生薪酬排行榜》,在国内高校1000个专业中,我校越南语排名第11位,泰语排名第23位。我校教师撰写的《“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东盟研究论丛》2015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打造以“大爱”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注重打造以大爱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建立了多样化的特色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实施实践学分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社团活动,每年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摄影节、东南亚文化周、泰国宋干节以及旗舞社、茶艺社等多元文化体验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品牌。

学校多次承担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各类国际竞赛,先后被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指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服务单位,中国国际商务文化节暨中国(南宁)国际时尚博览会志愿者培训单位,每年有200余名学生志愿者为以上“四会”服务。在2014年的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志愿活动服务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罗家森同学获得国际体操联合会副秘书长尼古拉斯—希尔潘尼的好评 ,称他是“所有志愿者中做的最好的”。2015年我校越南语专业学生为百色市田东县公安局提供翻译服务,获得好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专业技能

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启动并常年坚持海外(境外)博士团进校园活动。学校长期聘用一批外籍教师,还聘用了一批海外留学归国人士,他们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国际经验,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求精,求实,求真,求善,求美,为不断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专业动手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及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大力推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学校要求讲师及以上高校教师职称,能熟练主讲本专业两门及以上“理论实践一体化”(即既能讲授理论,又能够独立指导实验或实训)课程。学校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既为社会做出贡献,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师德建设,聘请师德方面专家为广大教师开展师德培训,完善师德建设制度,每年都会组织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为打造“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奠定了基础。另外,学校通过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深入开展“教中学出彩一课”教师听课评课,积极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素质训练工作等等,通过“老带新”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广西外国学院供稿)


学院大门

“大爱”充分诠释了学院向善向上的思想境界和大爱文化的价值观

校园里的荷兰风车

校友捐赠的思源亭

孔子像

学院明德楼

朱桂玲董事长等领导为泰国“广外一条街”揭牌

学院越南语专业学生参加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